在誠品地下室從下午四點待到晚上七點半,
總算一口氣看到<多崎作>的最後一頁。
不過相比於之前看完其他著作所感受到的那特有的悲哀、陰鬱與一切負面的黑暗能量,
內心大受震顫而產生難以抑制其擴散至全身的情感漣漪,
這本新作簡直就像是一杯沖到不能再淡的老茶,
沒什麼值得特地停下來仔細品味的地方就可以咕嘟一聲吞下去的那種感覺。
大概是因為村上筆下的人物性格越來越導向合理而社會化的人情味吧?
不是指主角,而是指試圖拉主角上岸的那些腳色。
換句話說,整個小說的氛圍是從極端個人主義式的暗黑森林逐漸步向一個平和而美好的溫馨村落。
事實上,村上的小說裡面多的是正面而充滿光明的結局,
但在那些結局背後多少總仍飄盪著某種不確定而危險的因子,
令讀者為那走向新世界的主角感到些許心疼或感傷,
因此心懸於如渡邊君與綠的戀情發展、卡夫卡日後的獨自生活、發條鳥先生等待獄中的妻子等等。
那多崎作呢?
看完之後,我只想說他這個死個性再不改,
到最後受傷的不只他,還包括他身邊許多愛他的人們。
很顯然,可以看出多崎作的"內向型人格"是典型中的典型:
內向少言、喜好閱讀、難以在適當時機用言語表達想法、沒有特別的事不敢主動打擾對方、老愛在內心過度揣度他人想法、即使心中有話也不敢大聲主張......,
在同樣身為"內向人格"的我看來,毋寧十分親切而可以理解。
然而以身為旁觀者的立場來檢視他的行徑時,
卻也深刻體會到這樣的舉止為自己與他人的情感連繫所產生的破壞性,
換句話說,內向行為無可避免會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增加成本,
並且使關係的鏈結變得脆弱而不穩定,
這是內向性格本質上的缺陷,
我無法說內向本身應該被完全否定與批判,(否則我也會否定到自己了)
但是若任其極端發展而毫無任何修飾,
勢必會對人際互動關係構成極大的障礙,
在不斷的壓抑與誤解之下,
最後將導致許多雙方都不願發生的結果,
而內向者本身不能不承擔一定的責任。
所以多崎作在十六年前所受的重大創傷使他一度瀕臨死亡邊緣,
雖然值得憐憫,
卻也是因為他在被旁人否定自己存在的同時,照單接受了這個事實,
並選擇了從根本否定自己的存在,而將自己逼到了死角。
即使強韌的靈魂(同為內向者,我認為內向者們確實擁有旁人意想不到的堅強意志)費了一番勁總算將自己拉回生之此端,
重生的他卻繼續逃避那個深刻的瘡口,絲毫不打算釐清真相、了解病根,
彷彿曾經被完全否定的少年多崎作真的是罪有應得地被否定了存在一樣,
因此20歲之前的多崎作絲毫沒有重生的機會了。
現在活著的多崎作不會也無法承認他是20年前那個多崎作。
我無法認同這種行為。
所以沙羅的出現與協助
簡直就像是個心理輔導師,
或者是在正常社會化之下極普通而自然的你我的化身,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沙羅的形象顯得平板而過於"正常",她並不像其他小說的女主/配角一樣有明顯的個人"特"質。)
告訴多崎作,他的想法並不對,他的內向行為極端過了頭,
他可以選擇以全新的面目繼續活在世上,
卻不能以完全否定過去的自己、不願徹底治療舊瘡的方式來生存,
因為那樣帶著刺、壓抑著傷口的靈魂,
在未來面對其他人時,在不經意間可能又顯露出來,
就像不安定的休火山爆發一樣,
可能傷害到他人,甚至最終毀滅了自己。
因此他應該重新審視並接受自己,才有能力接受其他人,其他人也才樂意真正地接受他。
因此,若他想知道灰田為何無聲無息地離開兩個禮拜,
就應該以一個關心的朋友立場詢問,
姑且不說灰田回不回答,
至少得讓對方知道自己在意他的存在與陪伴。
而不是刻意忽略這個疑問、甚至連對方從此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了仍然不聞不問,
彷彿對方應該好聲好氣地說聲"抱歉~我又回來了"重新回到自己身邊,
然後自己還像個沒事人兒般繼續享受對方的陪伴與付出。
"他們給了我很多,但我可以給對方什麼?"
多崎作自省般地發問,卻搪塞了一個藉口:"我什麼也給不了"
殊不知他究竟試圖給過什麼?
另一方面,若多崎作真的渴望聽沙羅的聲音到不可遏止的地步,
那就不要多做考慮,打就對了。
管他是白天黑夜,管他有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當藉口,
重點是要讓沙羅知道"自己正強烈地需要她"這件事。
(不過多崎作確實做過一次)
他在意沙羅手挽著的陌生男子是誰,
那就坦蕩蕩地請沙羅作出解釋,
(話說為什麼可以那麼理所當然地覺得他就是第三者?)
可以接受就繼續在一起,否則就乾脆地終結關係,節省彼此時間。
一時衝動打電話給沙羅卻臨時掛斷,
對方重新來電,卻又以"對不起~但現在不適合接唷"
這種看似有理,實則自私的理由而拒絕接聽,
怎麼說都是令人難以忍受的自我中心者的行為。
比起多崎作,
站在車站公共電話亭裡撥打給綠的渡邊君要可愛多了,
至少他在追求愛情的勇氣與誠意上讓對方、讓讀者感受到了。
一個內向者在普通的人際互動方面處於被動的立場就算了,因為我們沒有必要討好所有人,也不需要跟所有人當朋友,
但若是對一個真正打心底喜歡、認為自己沒有對方會死的人還如此缺乏積極性,
只能說他真的以為世界是繞著自己一個人打轉的,
或者說他的世界只繞著他一個人打轉。
好像明白以前有人說過:
"不要再活在自己的世界了!"這句話所提示的嚴重性。
總之,看完整本書,
沒特別感到沮喪、失落,
也沒特別感到人生的光明面或積極向上性什麼的,
唯一確定的就是
我千萬不要淪為像多崎作這副德性的人!
其他的瑣碎心得:
1. 最後發現多崎作被其他四人擺了一道時,不禁替他抱屈:"這些傢伙還是人嗎?白妞會受傷,我就活該被傷害嗎?"XDD
2. 路人都在用智慧型手機了,多崎作怎麼還會用磁片儲存資料呢??(搔頭)雖然不特別意外,卻也覺得村上先生實在有點無法(or故意不?)跟時代接軌~
既然他可以明確描寫出1970年代大學生排隊打公共電話的光景,便也應該正確描繪出現代的生活光景才對,即使無法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產物有一丁點好感,也不該草率對待這個時代該有的形貌。
3. 這本書裡出現的音樂幾乎都是古典樂,只出現了幾個1960年代以前的搖滾樂等流行音樂,雖然說現代音樂應該是不可能大量出現在村上的筆下,卻還是有點覺得它們被忽略地太刻意了。
4. 多崎作好像真的相信自己的夢境會被他人感受與看透,而且對方還會因為發現自己做過什麼樣的夢境而打從心底鄙視自己。只能說,他似乎以為所有人都跟他一樣"不正常"XD。
5. 不過可以理解多崎作試圖和他人保持距離、自行設定關係的緩衝區或停損點,以免自己因過度付出感情而再度受傷,自己好像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這樣的行為確實可以達成不被傷害的目標,但代價就是無法輕易與他人建立深刻的感情,也難以使自己的心靈填滿愛與美乃至滿溢於外。也就是說,他也無力給予了。
除非他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有足夠的強度來承受他人可能帶來的傷害,否則他沒有理由得到更多的愛。
6. 挺喜歡灰田這個人的。好像我也在試圖尋找這種朋友的存在,理性、溫和、擅長思辨與說故事、不會因小事而鬧脾氣。
雖然多崎作一直以為是他自己把灰田"氣"走的,或是因為灰田因對他失望而拋棄了他,
但倒不如說灰田並不認為多崎作有那麼需要他這個朋友,他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多崎心目中所擁有的地位,因此他選擇不告而別。
但是多崎作卻似乎不知道是自己造成這樣的結果。
7. 好像越說越不喜歡多崎作這個人了XDD 明明都是內向者,卻無法接受他的許多舉動,大概是因為我比他更有心想踏入社會化的世界吧!
多崎作呀多崎作~你可行行好,為了得到沙羅(雖然我並不特別喜歡她),好歹拿出些魄力與自信,大膽地示愛吧!
人生再怎麼沒有色彩,也不能缺乏對他人的關懷與愛呀~
再這麼自我中心地內向下去,遲早會把她給逼走的!
沒錯~我絕對不要變成像多崎作這樣的人!